Meta花重金请来OpenAI大神,这次能搞定AI的未来吗?

2025-08-04 06:32:35 110

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赵晟佳是谁?一个清华学霸的AI闯关之路

最近,Meta,就是原来的Facebook搞了个大动作:

从OpenAI手里挖来了核心科学家赵晟佳,让他当“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这事儿在AI圈里炸开了锅,毕竟赵晟佳可不是普通人:

他是ChatGPT的“亲爹”之一,GPT-4背后的关键人物,还在OpenAI搞定了能让AI自己“动脑筋”的推理模型o1。

简单点说,这哥们儿干的事,直接影响了你现在用的AI到底聪明不聪明。

赵晟佳的履历看着像学霸通关记录:

清华本科毕业,斯坦福计算机博士,然后直接冲进了OpenAI这个AI界“黄埔军校”。

他在那边干了啥?

举个例子,现在你让AI解决数学题或者写代码时,它为啥能一步步拆解问题?

这就是他推广的“思维链”技术,说白了就是教AI像人一样“先想清楚,再回答”。

现在Meta把他挖来,直接给到“首席科学家”的头衔,向扎克伯格汇报工作。

这待遇,相当于球队请来了梅西当教练,目的只有一个:

把Meta的AI实力从“能用”变成“顶配”。

二、Meta为啥突然这么拼?

其实,Meta这几年过得不太顺。

当年扎克伯格押宝“元宇宙”,结果砸了460亿美元,用户没见着几个,连内部员工都吐槽“办公室里堆满了没人戴的VR头盔”。

这下好了,AI浪潮一来,老扎赶紧调头,把公司战略全押在AI上,口号也改成了“All in AI”。

但问题来了:AI这玩意儿不是砸钱就能行的。

Meta去年推出Llama4大模型时,被业界吐槽“参数多得吓人,但效果还不如竞品”。

分析师一针见血:“给你几万块GPU,但没人会用,照样白搭。”

所以,扎克伯格这次学聪明了——先抢人。

赵晟佳就是这场“抢人大战”的重头戏。

除了他,Meta还从OpenAI挖来了做语音交互的余家辉、搞图像生成的毕树超,连苹果的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也花了2亿美元签下来。

现在,Meta的AI团队里,华人科学家占了一半,有人戏称这波操作是“硅谷东方军团崛起”。

三、赵晟佳要干的事,比你想象的更硬核

赵晟佳的新职位叫“超级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听着像科幻电影里的头衔。

但具体要干啥?

简单来说,就是带着团队搞定三件事:

1. 让AI更会“想”

现在的AI虽然能写论文、画图,但遇到复杂问题就露馅了。

比如你问它“如果火车时速提高20%,到站时间怎么变?”

它可能直接给你一个大概的数字,但没法一步步推导。

赵晟佳在OpenAI做的推理模型o1,就是教AI像人一样分步骤思考。

Meta现在急着把这个技术用到自家模型里,不然连“AI助手能不能替代真人客服”这种基础问题都回答不好。

2. 把模型参数干到3万亿

Meta计划在2026年推出Llama5 Behemoth,参数量是现在Llama4的3倍。

啥概念?

相当于让AI的大脑容量翻3倍,但训练这玩意儿需要的算力也吓人。

为此,Meta在俄亥俄州建了个叫“普罗米修斯”的云计算集群,电力足够给75万户家庭供电。

赵晟佳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团队抢这个“算力优先使用权”。

3. 开源和闭源两条腿走路

Meta有个矛盾:既想靠开源模型Llama系列笼络开发者,又想通过闭源模型赚钱。

赵晟佳的任务就是平衡这俩——既要保证开源模型够用,又得藏着点闭源的“杀手锏”。

比如,他们打算把3万亿参数的模型做成闭源,只对大客户开放API,这步棋走得险,但也可能是Meta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

四、高薪背后的风险:钱不是万能的

Meta为了抢人有多拼?

直接给赵晟佳开出了“九位数”薪酬包——也就是至少1亿美元起,比扎克伯格自己年薪还高。

但这笔钱花得值吗?业内其实有争议。

先看正面效果:

赵晟佳团队加入后,Meta的AI论文产出量已经翻倍,最近一篇关于“多模态推理”的论文,被同行评价为“补齐了AI处理复杂任务的最后一块短板”。

但问题也来了:

团队整合是个大坑

现在超级智能实验室3400人,光是管理就够头疼。

赵晟佳刚上任就碰上个难题:

实验室负责人汪韬是做数据标注出身,技术背景一般,之前就有员工抱怨“决策效率低”。

现在赵晟佳虽然负责科研,但具体执行还得看汪韬的脸色,这俩人的配合能顺畅吗?

技术瓶颈难突破

赵晟佳在OpenAI时,搞推理模型用了两年才出成果。

Meta现在要求“2026年前必须上线竞品模型”,时间紧任务重。

有内部工程师透露:“现在训练一个基础模型,光电费一个月就要烧掉几百万美元,但准确率提升可能只有1%。”

这就像烧钱打水漂,谁心里也没底。

人才竞争白热化

Meta砸钱抢人,其他公司也不是吃素的。

谷歌DeepMind最近把AI研究员的年薪普遍上调了30%,还推出“终身教职”制度拴人心。

更狠的是,有初创公司直接给关键人才发期权,承诺“模型商业化后利润分成”。

赵晟佳这波跳槽,可能反而刺激行业薪资进一步膨胀。

五、中国人才为何成Meta的“关键拼图”?

这次Meta挖来的44名顶尖人才里,半数是华人,包括清华、北大、上交大毕业的学霸。

为啥这么看重中国团队?三个原因:

1. 基础教育扎实

赵晟佳自己说过,他在清华时打下的数学功底,是他后来研究“思维链”技术的基础。

中国学生在算法竞赛中的表现,一直是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争抢的香饽饽。

2. 跨文化适应力强

Meta现在要搞全球化的AI产品,比如多语言模型、跨文化内容审核。

华人科学家在中英文、中西方文化间切换更自如,比如赵晟佳团队里就有专门研究中文语义的专家,这对Meta打入亚洲市场至关重要。

3. 性价比高

虽然Meta给赵晟佳开价上亿,但相比美国本土科学家,华人团队普遍更“实惠”。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斯坦福博士的薪酬,够雇三个清华博士。”

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是企业算账时的现实考量。

六、普通用户能从这波操作里得到啥?

扎克伯格的野心很大,但咱们普通用户最关心的还是:

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

短期来看,Meta的AI助手,就是那个嵌入在Facebook、Instagram里的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变得更聪明。

比如以前你问“帮我写个情书”,它可能只会抄模板,以后可能真能根据你对象的兴趣“定制”内容。

再比如,Meta的智能眼镜如果配上新一代模型,说不定真能实现“实时翻译路人说的话”。

长期看,赵晟佳团队要解决的“超级智能”问题,可能会影响AI伦理。

现在已经有用户吐槽:

“有些AI助手太会讨好人类,明明问题有陷阱,它还顺着你说。”

赵晟佳在OpenAI时就主张“让AI保持诚实和谦逊”,他到Meta后,会不会推动AI在价值观上更中立?

这可能是未来几年AI发展的关键变量。

七、冷静一下:这事还没到“赢麻了”的地步

虽然Meta现在风头正劲,但业内也有泼冷水的。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AI创业者说了句大实话:

“现在就是拼谁钱多、谁更能熬。Meta算力强,但OpenAI有微软撑腰,谷歌自家模型也不差。赵晟佳再厉害,也得带着团队熬过技术瓶颈期。”

更现实的问题是:

AI行业最近有点“过热”。

投资人已经开始警惕,有VC圈内人说:“现在AI初创公司的估值,有一半是靠创始人和大厂的‘亲密度’撑起来的。”

万一哪天Meta的烧钱模式见效慢,资本市场可能立马变脸。

一场关于耐心和钱的持久战

Meta挖来赵晟佳,确实补上了技术短板,但这只是AI竞赛的起点。

未来两三年,我们可能会看到:

AI模型变得更“会想”但训练成本更高;

科技公司对人才的争夺从“抢人”变成“养人”;

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

对普通用户来说,与其关心“谁赢了”,不如关注:

AI到底能不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看病挂号、写工作报告、甚至陪聊天?

赵晟佳的实验室能不能交出这份答卷,咱们拭目以待。

(全文完)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