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欧美国家公然歧视中国人,却极罕见针对印度裔的排挤,这现象何解

2025-09-19 03:19:55 138

一边是1882年的铁门:美国《排华法案》把中国劳工挡在海岸线外;另一边是当下的聚光灯:英国首相苏纳克、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葡萄牙总理科斯塔,都是印度裔。一个群体曾被拒之门外,一个群体在西方高位频频出现。问题来了:真的是西方“天生”更喜欢印度人吗?还是背后另有门道?如果有一天风向变了,这份“喜欢”会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说变就变?

对立就摆在桌面上。有人说,华人勤快能干,还守规矩,为何挨打挨骂;印度裔在硅谷、华尔街、唐宁街出人头地,为何到哪都被称赞。更尖锐的说法是:一个被当成“竞争对手”,一个被当作“技术合伙人”。话糙理不糙,但只说结果不讲来路,就像看球只看比分不看比赛。别急,先记住两幅画面:十九世纪的铁路工棚和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公司会议室。两头一拉,主线就有了,中间夹着历史、利益、标签和情绪,故事才算开始。

先从时间轴往回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淘金热、铁路建设缺人手,大批华工远渡重洋。辛苦活儿、低工钱,担子几乎都扛了,但肤色、语言、宗教、生活方式层层叠加,碰到的不是感谢,是排斥。到1882年,《排华法案》把“不要他们”写进法律,这道伤口直到今天还在隐隐作痛。

镜头切到印度。十八世纪中叶起,英国一步步把印度收入囊中,直到1849年实现全面占领,直到1947年才放手。一百多年里,英语教育、英式法律、官僚体系把一批印度精英训练成“懂英国逻辑、会英语表达”的人。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全球科技业缺人,美国、英国等地的公司发现:大量印度工程师、医生、金融分析师正好能补上空缺。语言能沟通、制度能对接,进门就不显得“隔一层”。普通人看见的是啥?唐人街春节锣鼓喧天,很热闹,却像有道墙;印度裔工程师上台讲方案,口音很重,但PPT里的代码、数据说话,老板点头,团队拍手。你说哪种更像“融进去了”?

别急着下结论。表面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越来越爱讲“多元”“包容”。印度裔高管不断上新闻,微软的纳德拉、谷歌的皮查伊几乎成了“草根逆袭”的代名词。硅谷里,2023年数据说印度裔工程师占比超过三成;华尔街上,印度裔高管数量与犹太裔相当。这些数字就像海面上的亮光,让人误以为风平浪静。

可暗流在下面。中国快速崛起,外部舆论里“威胁论”起伏不止。产业竞争、科技封锁、舆论交锋叠加在一起,海外华人的处境容易被大气候带偏。2021年,亚特兰大枪击案中6名亚裔女性遇害,凶手把疫情锅甩给华人,这种荒唐的连坐思维,刺痛的不只是华人,也让许多亚洲面孔都感到不安。有人说,这是因为华人“抱团、讲传统、不易同化”,纽约唐人街的春节游行、中文招牌,在某些人眼里成了“自我区隔”的标记;而印度裔更“西式”,所以融入更顺。这解释听上去顺耳,却太省事。真相更像一道经济学等式:谁能填缺口,谁就更受欢迎。高科技、金融、医疗紧缺,印度裔的学习路径与职位需求正好对上号,于是成了“香饽饽”。反过来,当中国在制造业、供应链、科研上与西方直接较劲时,华人成功很容易被贴上“来自对手阵营”的标签。看似趋于平静,其实是“有用就欢迎”的实用主义在发力。

这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有人举例说英国首相是印度裔,美国副总统有印度血统,葡萄牙总理是印度裔,这说明西方制度开放公平;也有人回嘴:那是顶尖样本,能上的永远是极少数,不能拿明星个案代替大多数人的生活。争论到这一步,像球赛踢到中场,比分胶着,气还没喘匀,变数还在后面。

关键反转来了。以为“西方天然亲近印度”?不。欢迎的是“可用之才”,不是所有人。英国当年推出《英联邦移民法》,目标很直白:限制低技能移民的涌入,精英可以,打散工的不行。再看近处的例子:2025年美印边境遣返事件,有印度非法移民被戴上手铐脚镣送回,过程之粗暴,让很多围观者心里一凉。这一幕把前面的伏笔串起来——西方拥抱的是一小撮能创造利润、能美化“多元形象”的人;至于底层移民,价值被打了折扣,待遇也就跟着往下掉。

矛盾点在这里点燃:当印度裔精英被捧为“多元社会的胜利”,当印度裔工程师被称为“推动创新的引擎”,同一张桌子下却有人被赶出门外。前面说的“顺利融入”“语言更通”,到这一步,成了“筛选机制”的一部分。一旦人才红利见顶,或地缘政治改道,今天的掌声就可能明天变脸。这不是印度独有,任何移民群体都逃不出“被需要—被怀疑”的摆钟,只不过摆到谁那,取决于当下的产业图谱和战略气候。

风波过后,表面可能恢复平静。公司继续发招聘,学校继续办多元活动,新闻里还是会出现印度裔新任高管、亚裔科学家获奖的好消息。可更大的挑战,是制度与情绪的双重收紧。签证政策说收就收,安全审查说严就严,科技行业一旦“卡脖子”加码,某些岗位开始限定背景,门槛隐形抬高。表面客气,内里谨慎。移民群体之间的分歧也在加深:有人坚持“彻底西化才有出路”,有人强调“留住根才不迷失”,还有人主张“两条腿走路”。社交平台上,标签化的争论此起彼伏:谁更“容易同化”、谁更“爱抱团”、谁是“对手国家的人”。话越说越硬,桥越搭越窄。

从中国读者角度看,这不是看热闹。第一,认清叙事与利益的关系。把“被排斥”简单归因于文化差异,把“被接纳”简单归因于语言优势,都太轻率。第二,海外安全感不能只靠“正面标签”,要靠规则保障、社群互助、与当地社会的真实互动。第三,中国自身的科技与产业竞争力越强,外界的情绪波动越可能影响海外华人的日常,这需要更成熟的领事保护、法律援助与公共沟通。短期看,是情绪;长期看,是结构。

就把话挑明了说。有人夸西方“真包容”,因为能把苏纳克、哈里斯、科斯塔送上台面。好得很,台面上摆满了样板,后台却在拣人。说是多元,其实是择优;说是开放,其实是精算。若按这个逻辑,谁都能被欢迎,只要你够“有用”。那敢问,被打包寄走的底层移民算不算“多元”?有人还把华人的困境归结为“不合群”,这倒是省了所有结构性问题的麻烦。真会总结,问题全在受害者身上。表面上是夸,细看是推责。与其沉迷于别人给的奖杯,不如盯住那些写在法条、刻在流程里的门槛。

标题背后的问题其实很直白:当印度裔精英被拥抱、底层移民被上铐,这算多元还是筛选?支持者会说,市场需要高技能,现实一点没错;反对者会说,同一张尺度测人,别一边喊包容一边设暗门。你更认同哪一边?如果有一天产业风口一转,这些“优待”会不会原形毕露?评论区见,别客气,理由越具体越有说服力。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