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终于降息 接下来的市场会如何,全球动荡下如何守护钱包

2025-10-08 03:14:01 59

2025年9月17日,美联储一纸公告,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看似波澜不惊的举动,实则暗流涌动,因为它不仅是2024年三次降息后的又一次“例行公事”,更像是一剂试图力挽狂澜的“预防针”。然而,市场对此的反应却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美股短线拉升后迅速跳水,美元指数先跌后涨,黄金在创下3704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后又急剧回落,唯有中概股逆势上扬。这番诡谲景象,无情地揭示了美联储在就业市场“失速”与通胀高企之间那令人窒息的两难,以及全球经济可能正被推向“滞胀”深渊的残酷现实。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轻描淡写地定义为一项“风险管理决策”,意在为美国就业市场这艘正在“失速”的巨轮托底,避免其“硬着陆”。美联储的点阵图也煞有介事地暗示,年内或再降息两次,明年仅一次,试图营造一种“点到为止”的宽松假象。然而,这种“预防性降息”的逻辑,在经济学大师的眼中,无异于一场危险的自我欺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森·弗曼一针见血地指出:“滞胀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美联储已没有理想的应对方案。”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已远低于维持失业率稳定所需的水平,而通胀却如顽固的牛皮癣般难以根除。如果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降息步伐过快、过猛,短期内或许能刺激一波虚假的繁荣,但长期来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将再度推升通胀,最终导致“今年更滞,明年更胀”的悲剧。民生宏观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美联储降息是问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在白宫施压下,市场可能仍会定价年内更多降息,但‘滞’和‘胀’的按钮更容易被触发。”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联储的决策并非纯粹的经济考量,其背后隐现着赤裸裸的政治干预。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从公开喊话到人事任命,无不试图削弱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其沦为短期政治利益的工具。国金宏观的研报直言不讳地指出,鲍威尔的鸽派表态很可能受到政治高压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种政治考量下的“预防性”降息,短期内或许能为市场注入一剂肾上腺素,但长期来看,一旦央行独立性被侵蚀,政策的反复无常将彻底摧毁市场信心,最终损害经济的长期稳定。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当政治凌驾于专业之上,经济的灾难便不期而至。

美联储的降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欧元区,这个长期在低增长和高通胀之间挣扎的经济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协调挑战。欧洲央行虽然已累计降息200个基点,但若欧元因美元走弱而持续走强,叠加关税壁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欧洲央行可能被迫再次降息,从而将政策利率推入刺激性领域,引发新的风险。而日本,这个在“失去的三十年”中苦苦挣扎的国度,则陷入了更为独特的“滞胀”困境。尽管日本核心CPI持续飙升,远超日本央行2%的目标,但由于金融稳定和巨额财政赤字的掣肘,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举步维艰。加息可能推高政府天文数字般的偿债成本,不加息则可能导致输入型通胀失控,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这种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路径的南辕北辙,无疑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全球经济在“滞”与“胀”的迷雾中摸索前行。

对于中国资产而言,美联储的降息在短期内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中美利差压力的缓解,将吸引更多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人民币带来升值动能,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A股和港股市场也有望受益于全球流动性宽松,尤其是AI算力、半导体、创新药、恒生科技/港股互联网、固态电池、机器人以及有色金属等高成长性板块和利率敏感型行业,有望迎来一波结构性行情。东方财富证券陈果团队复盘历史数据发现,在预防式降息期间,港股的弹性尤为显著。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全球经济最终陷入“滞胀”泥潭,中国经济也无法独善其身,仍将面临输入型通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外部需求疲软等严峻挑战。

美联储的这剂“预防针”,究竟是力挽狂澜的妙手回春,还是将全球经济推向“滞胀”深渊的催化剂?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世纪之问。政策制定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在短期市场波动的喧嚣中洞察长期趋势的暗流涌动,以审慎而灵活的策略应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更应坚持自身的发展路径,以稳健的宏观政策和持续的改革开放,筑牢经济韧性,驾驭风浪,行稳致远。毕竟,全球经济的稳定,最终将取决于各国能否摒弃私利,协同应对,而非单一央行的孤军奋战。在这场全球经济的牌局中,谁能笑到最后,谁又将成为“滞胀”的牺牲品,时间终将给出最残酷的答案。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