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半山园:王安石的隐居地与文化符号,简朴中的雅趣

2025-10-08 20:36:57 96

南京半山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今属海军指挥学院院内,因距江宁城东门与钟山主峰各七里而得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晚年隐居之所,也是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半山园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晋,原名“晋谢公墩”,相传为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的登临处,谢安曾在此与友人吟诗弈棋,留下“谢安墩”的典故。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此前因与保守派争端被迫辞相),回到江宁(今南京)。他选择在城东门至钟山的半途(距两者各七里)修建宅院,取名“半山园”,既贴合地理位置,也暗含“半隐于仕途与山水之间”的心境。此后,王安石在此居住近十年,直至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逝世后葬于钟山脚下。

半山园的建筑风格以“简朴”为核心,符合王安石“淡泊名利”的性格。宅院为木质结构,青瓦覆盖,不设垣墙(或仅矮墙分隔),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园内种植了梅花、桃花、竹子等花卉树木,四季景致各异:春有桃花灼灼,夏有竹影婆娑,秋有菊香满径,冬有梅花傲雪。

园中心有一方池塘(王安石称为“放生池”),面积约八九百平方米,曾是王安石放生鱼虾、乘舟往返江宁府的码头。池塘边建有半山亭,是王安石读书、品茗、观景的场所,亭东立有《重修半山亭记》石碑,记录了亭子的历史变迁。

半山园是王安石后期的精神寄托与创作中心。在此期间,他远离朝堂纷争,专注于读书、著述与交游:编撰《字说》(24卷,阐述“新学”思想),完成《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经典诗词。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的文学风格,更融入了对钟山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此外,王安石与苏轼的相会(元丰七年,1084年)成为半山园的著名典故:苏轼从黄州贬所前往汝州,特地绕道拜访王安石,两人骑驴游钟山,谈诗论文,冰释前嫌(昔日政敌,此时以“诗友”相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豁达胸襟。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修明城墙时将半山园包入城内,划为禁地,半山寺(王安石舍宅为寺,宋神宗赐额“报宁禅寺”)逐渐荒芜。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重建半山寺;咸丰三年(1853年),寺毁于兵火;同治九年(1871年)再次重建,宣统时期重修。民国时期,半山寺长期被驻军占有,后改为半山园小学,房屋倾圮,杂草丛生。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刘伯承创办解放军军事学院,半山园成为“军事禁区”;1982年,南京市政府将半山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2008年、2018年,海军指挥学院先后三次修缮半山园,修复了砖瓦结构的平房(共五间)、园林景观及文物碑刻,使其重现北宋时期的风貌。

如今,半山园位于海军指挥学院院内,院门设在第一排平房偏西侧,门楣上刻有王安石题写的“半山园”三字。园内保留有王安石雕像、文物保护碑、半山亭及部分园林景观(如池塘、古井)。虽然王安石当年的宅院已不复存在,但半山园作为南京的文化符号,仍承载着人们对王安石的记忆——市民常在此缅怀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政治家,吟诵他的诗词,感受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