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盲人节特别报道|不被“看见”的出行困境

2025-10-24 15:08:05 93

(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自:中国吉林网

见到曾繁荣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早上,他穿着军绿色风衣,戴着墨镜,背着背包,里面装着他的折叠盲杖。

10岁时的一场意外,使他的右眼全盲,左眼视力只有健全人的1/10,视野半径狭窄,属视力残疾二级。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曾繁荣与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一家半公益性的企业。他每天从家出门,坐地铁、换乘公交、再步行约四百米到公司。

对普通人再平常不过的路,对他而言会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启了这次特殊的跟拍。

曾繁荣没有使用盲杖探路。“这条路我已经走了三年,很熟悉了,去到陌生的地方还是离不开盲杖。”他说。

地铁站里的无障碍措施还算完善,但对曾繁荣来说却有些为难。“按规定,一二级残疾是不用办爱心卡的,所以我只有残疾证,没有爱心卡。每次乘坐地铁,都需要到人工窗口换票。繁琐又耗时,本来我们走得就不快。”曾繁荣说得有些委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好几年。

过闸机也是个问题。“有的闸机没有语音提示,有的提示声音很小,刷完票也不确定面前的闸机开了没有。”出站时也是,他用手摸索着把票塞进窄窄的回收口里。

曾繁荣的脚步并没有很慢,但遇到台阶他明显谨慎许多,总是要试探着踏上第一阶。“上台阶还好,下台阶要没有醒目标识,会有一下踩空的感觉。”说这话时曾繁荣的语气却是轻松的。

在公交站点候车时,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清公交线路编号。一辆车进站,曾繁荣要贴很近才能看清是否是自己要乘坐的公交。“有时候还没等看清,车已经开走了,就得等下一趟。要是车辆进站能有语音报站提醒就好了。”

一下车,曾繁荣就遇到了障碍,下车门打开正对着路灯灯柱。他明显停顿了一下,仔细分辨后绕了过去。站点到公司近400米的距离里,盲道断断续续,电瓶车、共享单车、小摊贩是盲道上常见的障碍,有一处盲道中间还立着一根电线杆。途中甚至有一段连人行道都被停放的车辆完全占据了,曾繁荣只能走非机动车道。

但相比于盲道,更让曾繁荣困扰的是过马路。“老城区的红绿灯是没有语音提示的,我看不清面前信号灯的颜色,不知道该不该走。对于视力障碍者来说,我们非常需要一些听觉上的反馈,来代偿视觉上的缺陷。”

“近几年已经好了很多,我能明显感受到这些改进和变化。”曾繁荣告诉记者。

2021年,原来纸质的第二代残疾人证换成了带芯片的第三代残疾人证。曾繁荣兴冲冲地展示:“原来纸质的会磨损,现在的薄薄一张,像身份证一样,下雨天也不怕。而且第三代残疾证上并没有标注太多个人信息,在保护隐私这方面做得特别好,让残障人士更有尊严。”

在就业政策帮扶上,曾繁荣也受益良多。“我们现在的办公场所,是省残联免费提供的,还有一些税收上的政策倾斜,让残疾人也有机会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新修的大街、地铁,越来越重视残障群体,无障碍设施设计得更合理了;

吉林省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属于全亚洲领先水平,已经有更多专业试点向残障人士开放;

景区对残障人士及其陪同人员免票,省残联会组织观看无障碍电影,娱乐方式更多元……

这些变化,许多像曾繁荣一样的视障朋友感同身受。

记者不禁想起采访最开始,曾繁荣反问记者:“你觉得盲人能从事什么工作?”紧接着他笑着说:“盲人也可以多元化就业。”

那样的乐观、坚定、蓬勃向上,克服着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却笃定地相信明天会更好。

今天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在赞美视障人士笑对生活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追问:如何让更多视障人士能放心大胆地走脚下的路?让他们更加便捷、安全地乘坐公共交通?让他们站在路口时不再忐忑无助?

或许,当每一条盲道都能畅通无阻,每一处交通节点都有清晰的语音指引,每一份便利政策都能落地到“最后一米”,视障人士的出行路才会真正告别 “行路难”,他们的世界,才会更亮、更暖。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丛鹂锐 文/图

摄制 姜博文

初审: 董蕾

复审: 齐智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