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杀的不是人,是“不确定性”?揭开停火协议下的冰冷算法

2025-10-25 16:16:31 159

说白了,和平峰会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职场团建。老板们在台上握手言和,PPT做得光鲜亮丽,气氛烘托到高潮,仿佛签完字就能从此相亲相爱,共创辉煌。但台下呢?回到各自的工位,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给谁下绊子还给谁下绊子。

团建的音乐还没散场,加沙的枪声就响了。这操作,就好像公司刚开完“爱与家庭”主题年会,转头就在厕所里听见A部门和B部门为了抢预算打起来了。

魔幻吗?一点也不。这才是真实的人间。

以色列军方给的说法,一如既往地标准、无趣,且充满了法律顾问精心修饰过的“正确”。他们说,有几个“嫌疑人”越线了,靠近了部队,口头警告、驱离程序都走了,对方不听,所以我们“开火以消除威胁”。

这套说辞,堪称全球所有强力部门的通用模板,从小区保安处理乱停车到超级大国处理地缘冲突,内核都一样:我按规矩来的,出了事儿,是你自己不长眼。

但这里面有个致命的BUG。

你猜猜,那几个被当成“威胁”消除掉的巴勒斯坦人,手里拿的是什么?是RPG火箭筒,还是AK-47?大概率,是刚停火后想回家看看房子还在不在的念想,或者是去找点吃的糊口的破塑料袋。

在停火协议墨迹未干,全世界的镁光灯都还若有若无地瞟着这里的时候,一枪打过去。这到底是前线士兵的高度紧张,还是整个武装系统根深蒂固的肌肉记忆?

我看,是后者。

很多人喜欢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惊弓之鸟”,觉得以军士兵在长期高压下精神脆弱,草木皆兵。这个解释,太文艺,也太小瞧了战争机器的残酷本质。

这不是意外,这是系统算法的必然。

一个常年在冲突地带运作的暴力系统,它的第一性原理不是“分辨善恶”,而是“消除不确定性”。对于枪口前的士兵来说,一个正在接近的、身份不明的目标,就是一个BUG,一个无法预测的变量。处理这种变量,最简单、最安全、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

不是上前盘问,不是鸣枪示警,而是直接将其从物理上删除。

因为盘问可能遭遇语言不通,鸣枪示警可能被对方误判,这些都会增加自身的风险。而只有子弹,是这个世界上最确定的东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瞬间简化为一个静止的、确定的、再也不会构成任何威胁的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安全”。不是你的安全,是系统本身的安全。

所以,你看,以军的声明里,那个词用得极其精准——“消除威胁”。他们没说是“自卫反击”,也没说是“阻止袭击”,他们说的是“消除威胁”。一个还没发生的、潜在的、可能存在的威胁,在他们眼里,和已经发生的威胁,没有任何区别。

这套冰冷、严酷,甚至反人性的运行逻辑,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只服务于一个最高目标——消除一切潜在的、哪怕是想象中的不确定性。

没错。不确定性。

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在所谓的外交使团考察时,他们也敢开火?因为外交使团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它可能会改变当地的舆论,可能会记录下某些证据,可能会影响既定的控制格局。所以,用枪声提醒一下,让这种不确定性回到可控范围内。

为什么在分发人道物资的时候,死伤了那么多人?近2000人被打死,14000多人受伤。这数据简直触目惊心!!骚操作在于,物资分发本身,就是对控制权的挑战。谁掌握了食物,谁就掌握了人心。当人群聚集,秩序变得混乱,这就构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控制者来说,混乱就是威胁,而维持秩序的“最优解”,就是让混乱的源头消失。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忍?但这就是利益。地缘博弈的牌桌上,人命从来不是第一考量,控制权才是。所谓的停火,不过是牌局的中场休息,大家上个厕所,喝口水,回来接着打。有人想趁着休息时间偷偷换张牌,那必然会被荷官当场打断手。

这次枪击,就是一次毫不犹豫的“打手”。

它传递的信号极其明确:别以为签了个字,游戏规则就变了。这个地方,谁说了算,规矩由谁定,最好都给我搞清楚。别试图测试我的底线,因为我的系统里,根本没有“底线”这个参数,只有“威胁等级”和“消除方案”。

所以,别再问这是不是意外了。在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杀戮机器面前,任何进入其警戒范围的“异常代码”,被清除都是大概率事件。这无关士兵的个人情绪,只关乎系统的冷酷设定。

掰扯到最后,你会发现,在加沙这片土地上,最不值钱的是人的性命,最值钱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绝对控制。而枪声,就是维护这种控制最古典、也最有效的语言。它在告诉所有人,和平峰会的PPT翻篇了,现在,该回到现实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