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的困境:坐拥北方精兵的曹丕,为何始终打不赢那场最关键的渡江之战?
2025-10-26 11:28:29 77
创作声明:本文基于真实历史记录创作,通过深度解读历史细节,还原三国时期的人性与权谋。文中人物心理分析及部分对话为合理推测,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特此说明!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曹丕要是当年灭了东吴,三国早就统一了。"
我当时就想反驳,可又觉得这话好像也没全错。
毕竟《三国志》明明白白记着:曹丕称帝后,三次大举伐吴,动用了几乎全部国力,结果呢?
一次都没成功。
这就让我琢磨不透了:曹魏那么强,东吴那么弱,曹丕为啥就是打不下来?
就为了弄明白这事儿,我翻了半个月的《三国志》《资治通鉴》,还对照了裴松之的注释,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这里面的门道,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咱们一个线索一个线索地往下捋。
第一个线索:正史怎么记载的?
要搞清楚曹丕为啥失败,得先把正史记载理清楚。
我翻开《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上面关于伐吴的记载还挺详细:
第一次伐吴: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三年春正月,丙寅,诏曰:'今之计,莫若悉兵大举,以临江渚。'秋七月,帝东征。使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帝御龙舟,军于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这段话信息量挺大的。
正月的时候,曹丕就下诏说:"现在的计策,莫过于集中全部兵力,大举进攻,逼近长江边。"
到了秋天七月,曹丕御驾亲征。他安排曹休、张辽、臧霸从洞口进攻,曹仁从濡须进攻,自己坐龙舟到广陵,在江边观兵。
十多万大军,旌旗绵延几百里,声势浩大。
可结果呢?"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那年特别冷,水道结冰了,船进不了长江,就撤军了。
第二次伐吴: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五年春正月,帝幸许昌,使曹休、曹真等来伐吴。秋七月,帝遂行幸广陵,临江观兵。冬十月,还洛阳。"
第二次更简单了,史书记载特别简略。
曹丕还是到广陵,还是临江观兵,然后就回洛阳了。
连失败的理由都没说。
第三次伐吴:黄初六年(公元225年)
"六年春二月,遣曹休、曹真、张辽等伐吴。秋八月,帝遂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还洛阳。"
第三次跟第二次差不多,还是到江边看看,然后撤了。
这次连"大寒"、"水道冰"这种理由都没有了。
你发现没?三次伐吴,一次比一次草率。
第一次还有"大寒"的理由,第二次、第三次连理由都懒得说了,就是去看看就回来。
这就让我犯嘀咕了:曹丕到底是真想打,还是只是做做样子?
我接着往下查。
第二个线索:曹丕为啥非要打东吴?
要弄明白为啥失败,得先搞清楚曹丕为啥要打。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丙午日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的: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于魏,魏王升坛受禅。改元黄初。"
称帝之后,曹丕做的第一件大事儿是啥?
《三国志》记载:"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十二月,初营洛阳宫。"
安置汉献帝,营建洛阳宫。
然后呢?
黄初二年(221年)就开始准备伐吴了。
为啥这么急着打东吴?
我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发现了关键线索:
"黄初二年,魏文帝遣使册封权为吴王,加九锡。权遣中大夫郑泉聘魏,又遣于禁还。"
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派郑泉去魏国,还把于禁送回去了。
表面上看,两家关系不错,对吧?
可你再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下一段:
"三年春二月,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围南郡。秋八月,权遣将军孙盛督兵救南郡,未至,城已没。"
黄初三年二月,曹魏就派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围攻南郡了。
前一年还封王加九锡,后一年就开打了?
这是咋回事儿?
我查了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说法:
"初,孙权以子登质于魏,魏遣于禁等还吴,又为权子登娶公主。会权称臣于蜀,登亦不来质,遂绝之。"
原来是这样:孙权本来答应送儿子孙登去魏国做人质,曹魏也把于禁等人送回吴国,还打算把公主嫁给孙登。
可孙权后来又向蜀汉称臣了,孙登也不来做人质了。
曹丕觉得被耍了。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的态度:
"权自以受魏爵号,耻为之臣,且欲观望强弱。乃使张温聘于蜀,欲假蜀权名,与蜀连好。"
孙权虽然接受了曹魏的封号,但心里不愿意当臣子,想观望一下形势。所以派张温去蜀国,想和蜀汉联合起来。
这下曹丕彻底怒了。
我琢磨着,曹丕打东吴,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政治需要。曹丕刚称帝,名义上是"禅让",实际上谁都知道咋回事儿。这时候需要打几场胜仗,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第二,东吴示弱。孙权主动称臣,还"卑辞厚礼",这在曹丕看来,说明东吴怕了。既然怕了,正好趁机灭了它。
第三,统一天下的野心。曹操一辈子都没统一天下,曹丕想完成老爹的心愿。而东吴看起来是三家里最弱的,先打它最合适。
第四,孙权背信弃义。答应了送儿子做人质,结果又反悔。这让曹丕觉得很没面子,必须教训一下。
所以,黄初三年七月,曹丕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可问题来了:他为啥失败了?
第三个线索:第一次伐吴到底发生了啥?
黄初三年(222年)秋七月,曹丕正式东征。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得很详细:
"秋七月,帝东征。使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帝御龙舟,军于广陵故城。"
你看这个部署:
曹休、张辽、臧霸一路,从洞口(今安徽贵池一带)进攻
曹仁一路,从濡须(今安徽巢湖一带)进攻
曹丕亲自坐龙舟,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坐镇指挥
三路大军,同时进攻,这是典型的钳形攻势。
看起来战略部署挺完善的,对吧?
可东吴那边啥反应?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
"秋七月,魏文帝出广陵,权遣诸将迎之。时大雨,魏军多不习水战,大疫病死者甚众。"
孙权派诸将迎战。当时下大雨,曹魏军队大多不习惯水战,还爆发了瘟疫,死了很多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大雨、不习水战、大疫。
这就是曹魏的软肋。
我再翻《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看曹丕这边的记载: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曹丕到了广陵,在江边观兵,十多万大军,旌旗绵延几百里。
可是"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这里有个问题:
东吴的记载说是"大雨",曹魏的记载说是"大寒、水道冰"。
一个说下雨,一个说结冰,这不矛盾吗?
我查了一下裴松之的注释,发现裴松之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引用了《献帝春秋》的说法:
"是时大寒,水冻。帝见吴军严整,无可乘之势,乃引还。"
这个说法跟《三国志》基本一致,但多了一句关键的话:"帝见吴军严整,无可乘之势。"
这才是真相吧?
不是因为天气冷、水道冰,而是因为看到东吴军队严整,觉得没有机会,所以撤了。
"大寒"、"水道冰"只是个借口。
第四个线索:东吴的防御到底有多强?
要弄明白曹丕为啥过不了江,得看看东吴的防御。
《三国志·吴书·徐盛传》记载了一个关键人物:
"黄武初,魏文帝至广陵,权使盛督诸军,拒之。帝欲渡江,盛建计从建业筑围,自石头至于江乘,车驾往视之。既而,魏军不敢渡。"
黄武初年(也就是黄初三年),曹丕到广陵,孙权派徐盛督军抵抗。
曹丕想渡江,徐盛就"建计从建业筑围,自石头至于江乘"。
从建业(今南京)修围墙,从石头(今南京城西)一直到江乘(今南京东北),这得多长啊?
孙权亲自去看了,结果曹魏军队不敢渡江。
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得更详细:
"盛建计,从建业筑围,自石头至于江乘,车驾往视之。既而,魏军不敢渡。盛乃取草芦葦,紧束如人,擐甲持杖,令千余人执持,循江立之。又使弱卒荷柴举火,从山上往来,如兵将至者。魏军望见,以为大兵,遂不敢济。"
徐盛不光修了围墙,还用芦苇扎成人形,披上盔甲、拿着武器,让一千多人拿着,沿江排列。
又让弱兵扛着柴火、举着火把,在山上来回走动,好像有大军要来的样子。
曹魏军队远远看去,以为是大军,竟然不敢过江。
这是个疑兵计啊!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徐盛把这一招用得炉火纯青。
可问题来了:曹丕就真的看不出来?
十多万大军在江边,难道连探马都不派,就被几个草人吓住了?
我琢磨着,可能不是看不出来,而是不敢冒险。
万一不是草人呢?万一真是东吴的伏兵呢?
渡江本来就风险大,要是中了埋伏,损失惨重,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曹丕宁可相信是真的,也不敢冒险。
这就是曹丕和曹操的区别。
曹操当年官渡之战,粮草快没了,还敢孤注一掷去劫袁绍的粮仓。
曹丕呢?兵多粮足,却不敢冒一点险。
第五个线索:曹魏各路军队的表现
第一次伐吴,曹丕安排了三路大军。
咱们看看各路的表现。
曹丕这一路: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帝御龙舟,军于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曹丕坐龙舟,在广陵观兵,就是看看,没有实质性的进攻。
曹休、张辽、臧霸这一路:
《三国志·魏书·曹休传》:"黄初三年,与张辽、臧霸等并击吴,至洞口。权以大众拒休,休等遂还。"
曹休、张辽、臧霸等人到了洞口,孙权派大军抵抗,他们就撤了。
注意这个"大众",说明东吴在洞口这边也派了大量军队。
曹仁这一路:
《三国志·魏书·曹仁传》:"文帝即位,仁还屯宛,复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黄初二年,权遣将军刘阿等屯江陵,仁讨破之。三年,从征东吴,至广陵,还。"
曹仁黄初二年打过一仗,破了刘阿。黄初三年跟着曹丕征东吴,到了广陵,又回去了。
史书对曹仁这一路的记载特别简略,连濡须都没提,只说"至广陵,还"。
这说明曹仁这一路可能也没有实质性的战斗。
三路大军,没有一路真正渡江作战的。
都是到了江边,看看,然后撤了。
这就让我更加确定:第一次伐吴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大寒"、"水道冰",而是曹丕自己不敢打。
第六个线索:东吴内部的情况
光看曹魏这边还不够,得看看东吴内部是啥情况。
按理说,刘备刚在夷陵之战惨败,东吴应该元气大伤才对。
可史书记载的情况不太一样。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夷陵之战:
"二年春正月,陆逊大破刘备于夷陵。秋七月,权遂徙都武昌。"
夷陵之战,陆逊大破刘备。
注意这个"大破",不是小胜,是大胜。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更惨:
"备大怒,率诸军东伐吴。夏六月,黄权率诸军降魏。秋八月,备病殂于白帝城。"
刘备大怒,亲自率军伐吴,结果黄权投降了曹魏,刘备自己病死在白帝城。
这说明啥?
说明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东吴大获全胜。
打了胜仗的东吴,士气正旺,军心稳定。
而且,东吴有陆逊这样的名将。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在夷陵之战后的地位:
"夷陵之战,逊大破刘备。权拜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陆逊打赢之后,被封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封江陵侯。
这是东吴最高级别的军事将领了。
有陆逊坐镇,再加上徐盛这样的守将,东吴的防御体系相当严密。
曹丕面对的,不是一个虚弱的东吴,而是一个刚打完胜仗、士气正旺的东吴。
这可能也是曹丕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之一。
第七个线索:曹魏内部的问题
光看对手强不强,还不足以解释曹丕为啥三次都失败。
得看看曹魏内部有啥问题。
第一,水军实力不行。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明确记载:"魏军多不习水战。"
曹魏的军队大多不习惯水战。
为啥不习惯?
因为曹魏的主力都是北方军队,习惯的是骑兵作战、步兵作战,对水战很陌生。
而东吴呢?
从孙坚开始,就在长江一带活动。孙策、孙权继承之后,更是以水军见长。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飞埃絶烂,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黄盖用火攻,烧了曹操的战船,曹操大败。
虽然这是曹操时代的事儿了,但说明曹魏的水军确实不如东吴。
到了曹丕时代,虽然过了十几年,但水军的劣势依然没有改变。
第二,后勤补给困难。
从许昌、洛阳到广陵,路程遥远。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每次都是秋天出兵、冬天撤军。
为啥?
我琢磨着,可能跟粮草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充足,适合出兵。
冬天天气寒冷,粮草运输困难,而且士兵也受不了,所以得撤军。
十几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辎重是个天文数字。
运到几百里外的广陵,成本极高。
而且一旦遇到东吴的袭击,运粮队伍可能被截断,那就麻烦大了。
第三,将领不够给力。
曹丕这三次伐吴,派出的将领有曹休、张辽、臧霸、曹仁等人。
这些人都是名将,但有个问题:他们都不是特别擅长水战的。
张辽是名将,但他擅长的是骑兵突袭。《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记载他在合肥的战绩:
"太祖东征,至与张辽、李典、乐进等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还,语辽:'若孙权至者,张将军、李将军可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权果十万众来攻合肥。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饮之酒,明日大战。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塚,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张辽八百人就敢冲孙权的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
但这是陆战,不是水战。
曹仁也是名将,但他擅长的是守城。《三国志·魏书·曹仁传》记载他守樊城的事迹:
"关羽攻樊城,汉水暴涨,樊城被水,仁登城,望见羽船兵甚盛,城中人相疑惧,或谋逃者。仁激励将士,示以必守,城中乃安。"
关羽围攻樊城,城都被水淹了,曹仁还能守住。
但守城和渡江作战,完全是两码事儿。
曹休呢?《三国志·魏书·曹休传》记载他是曹家宗室,统兵经验不如老将。
曹魏缺的,是真正擅长水战、敢于冒险、能打硬仗的将领。
第八个线索:第二次、第三次为啥还是失败?
有人可能会问:第一次失败了,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啊。为啥第二次、第三次还是失败?
这个问题挺关键的。
黄初五年(224年)秋七月,曹丕第二次东征。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五年春正月,帝幸许昌。秋七月,帝遂行幸广陵,临江观兵。冬十月,还洛阳。"
记载特别简单,就是到广陵,临江观兵,然后回洛阳。
连失败的理由都没说。
为啥这次记载这么简单?
我翻了裴松之的注释,发现裴松之也觉得奇怪,但他也没找到更多的资料。
我只能推测:第二次可能比第一次更草率。
曹丕可能意识到,凭现有条件,很难渡江成功,所以这次就是做做样子,威慑一下东吴,然后就撤了。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第三次东征。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六年春二月,遣曹休、曹真、张辽等伐吴。秋八月,帝遂幸广陵故城。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还洛阳。"
这次更草率了,连"临江观兵"都不提了,只说"筑东巡台",然后就回洛阳了。
三次伐吴,一次比一次敷衍。
为啥会这样?
我琢磨着,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曹丕意识到打不下来了。
第一次失败后,曹丕可能意识到,凭现有的条件,很难渡江成功。
东吴的防御太严密,曹魏的水军又不行,强行渡江可能损失惨重。
与其冒险失败、损兵折将,不如保持现状、维持威慑。
第二,国内有其他问题需要处理。
曹丕虽然称帝了,但内部并不稳定。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黄初年间,曹魏内部有不少问题。
黄初三年,孟达叛魏投蜀:"三年春,孟达叛降蜀。"
黄初四年,鲜卑叛乱:"四年春正月,鲜卑轲比能等叛。"
黄初五年,朝臣争斗:"五年,尚书令桓阶卒。"
这些内部问题,都需要曹丕处理。
与其在东吴这边耗着,不如先稳定内部。
第三,曹丕的身体出问题了。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
"七年夏五月丙辰,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
曹丕去世的时候才四十岁。
从黄初六年第三次伐吴到去世,只有不到一年时间。
很可能曹丕在第三次伐吴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行了。
所以第三次伐吴特别草率,很快就撤了。
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丕的身体状况:
"帝少好文学,才辨俊秀。然性急躁,颇刻薄,诸臣有过,多面折之。又数至军中,亲劳将士,赐与甚厚。然威仪严峻,皆不敢仰视。末年,多疾病。"
曹丕晚年多病。
这可能也是他第三次伐吴草草了事的原因。
第九个线索:曹丕自己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客观原因,咱得说说曹丕自己的问题。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在评价曹丕时说: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
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这话说得挺客气,夸曹丕有文采、博学多才。
但话里有话:"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
言下之意:曹丕缺的就是"旷大之度"和"公平之诚"。
啥意思?就是格局不够大,心胸不够宽。
我翻《三国志》,发现曹丕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
第一,曹丕太谨慎,缺乏冒险精神。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三次到江边,都是"临江观兵",没有一次真正发动渡江作战。
为啥?
可能是曹丕太在乎得失了,太怕失败了。
他想的可能是:我是皇帝,要是渡江失败了,损失了几万人马,那多丢人啊。
所以宁可不打,也不能输。
可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打赢仗?
曹操就不一样。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官渡之战:
"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粮。太祖闻之,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屯,围而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曰:'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太祖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只有五千人,就敢去劫袁绍的粮仓。
袁绍派骑兵来救,曹操不但不分兵抵挡,还大怒:"贼在背后,你们才说!"
逼着士兵殊死战,最后大获全胜。
这就是曹操和曹丕的区别。
曹操敢赌,敢拼,关键时刻敢孤注一掷。
曹丕呢?太谨慎了,太怕输了。
结果三次机会都浪费了。
第二,曹丕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的战绩:
破黄巾、败吕布、灭袁绍、平乌桓、下荆州、战赤壁、取汉中……
虽然也有失败,但总体战绩辉煌。
曹丕呢?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他当皇帝七年,三次伐吴,一次都没成功。
其他的战事也没什么亮点。
为啥差距这么大?
我琢磨着,可能是因为曹丕从小生活优越,没经历过曹操那种九死一生的磨练。
曹操年轻时,颠沛流离,好几次差点死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太祖征袁术。术兵盛,太祖军不利,为流矢所中。"
曹操被流箭射中,差点死了。
这样的经历,曹丕没有过。
曹丕从小就是太子,养尊处优,没受过什么苦。
所以在危急关头,曹操敢拼,曹丕犹豫。
第三,曹丕对将领的使用有问题。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记载,张辽在合肥打了大胜仗之后:
"太祖大壮之,拜征东将军。"
曹操对张辽非常信任,封他为征东将军。
可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呢?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文帝即位,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只是加了点封邑,没有给张辽更重要的职位。
黄初三年伐吴,张辽只是跟着曹休一起行动,没有独立统帅一路。
黄初五年,张辽去世了:
"五年,帝东征,辽疾病,从至陈郡,疾甚,疏前后功,拜前将军。辽疾病,还江都。夏五月薨。"
张辽病了,曹丕还带着他东征,到了陈郡病得更重了,才封他为前将军。
张辽回到江都,就去世了。
你看出问题了吗?
张辽都病成那样了,曹丕还带着他东征,这不是折腾人吗?
而且封为前将军已经太晚了,张辽都快死了。
曹丕对将领的使用,确实不如曹操。
第十个线索:真正的原因是啥?
把所有线索串起来,我琢磨出了曹丕伐吴失败的几个真正原因。
第一,地理条件不利。
长江是天然屏障,宽阔、水深、流急。
《水经注·江水》记载长江的情况:
"江水东流,经广陵城北。广陵城在江北岸,江南岸即吴地也。江水至广陵,江面宽三四里,水深莫测。"
长江在广陵这一段,江面宽三四里,水深不可测。
北方军队不熟悉水战,强行渡江风险太大。
而东吴占据长江天险,只要守住几个关键渡口,曹魏就很难过江。
这就好比你要攻一个建在悬崖上的城堡,人家守住唯一的小路,你再多人也上不去。
第二,水军实力差距大。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明确说了:"魏军多不习水战。"
曹魏的水军不如东吴,这是硬伤。
而且从赤壁之战到黄初年间,虽然过了十几年,但曹魏的水军训练和装备,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赤壁之战: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曹操在赤壁大败,"大疫,吏士多死者"。
到了曹丕时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时大雨,魏军多不习水战,大疫病死者甚众。"
还是"大疫",还是"病死者甚众"。
十几年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第三,后勤补给困难。
从许昌、洛阳到广陵,路程遥远,粮草辎重是个大问题。
《三国志》虽然没有明确记载粮草的问题,但从曹丕每次都在秋天出兵、冬天撤军来看,很可能是粮草跟不上。
而且,曹丕三次伐吴,每次都只持续三四个月,从来没有打持久战。
这说明曹魏的后勤保障能力有限,打不了长期战争。
第四,时机选择不当。
虽然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但东吴是打赢的一方,士气正旺。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在夷陵之战的表现:
"逊乃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有武骑之众,无所用之。刘备今据夷陵,犹在虎口,猛兽思噬。备干天常,害於百姓。臣虽不武,凭陛下威灵,以顺讨逆,破之必矣。'权拜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备。"
陆逊指挥五万人,打败了刘备的几万大军。
打了胜仗的东吴,军心稳定,将领有能力,防御体系完善。
曹丕选择这个时候打,其实不是最好的时机。
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刘备和孙权刚开打的时候,趁他们两败俱伤,曹魏从中渔利。
可那时候曹丕刚称帝,还在忙着巩固权力,错过了最佳时机。
第五,决心不够坚定。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曹丕三次到江边,都是"临江观兵",没有一次真正发动渡江作战。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用了三次同样的词:"临江观兵"。
什么叫"观兵"?就是看看,展示一下军威,然后就撤了。
这说明曹丕内心可能也不确定能不能打赢。
与其冒险失败、损失惨重、丢了面子,不如保持现状、维持威慑、等待时机。
可问题是:机会不等人啊。
你等着等着,东吴的防御越来越严密,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机会就没了。
第六,曹丕自己的能力问题。
说实话,曹丕的军事才能确实比不上曹操。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丕的性格:
"帝少而聪慧,博学多识,才艺兼该。然性急躁,颇刻薄,遇诸臣无恩。末年多病,颇苦恍惚。"
曹丕聪明、博学、有才艺,但"性急躁,颇刻薄",而且"末年多病,颇苦恍惚"。
这样的人,适合做文人、做学者,但未必适合做军事统帅。
打仗需要的是果断、冒险、敢拼,而曹丕缺的就是这些。
第十一个线索:后人的评价
不同的人对曹丕伐吴失败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丕: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的意思很明确:曹丕文采好、博学多才,但缺乏"旷大之度"和"公平之诚"。
后世的史学家对曹丕伐吴失败也有各种分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
"帝幸广陵,临江观兵,吴人严兵而守,帝不能济,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乃还。"
司马光特意加了一句曹丕的叹息:"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曹魏虽然有千军万马,可在长江面前,骑兵用不上。
这就是曹魏的困境。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分析:
"魏文三次伐吴,皆无功而返。盖长江天险,非骑兵所能济也。魏之所长在骑,吴之所长在水。魏欲平吴,非练习水军,不可也。文帝不知此理,徒恃兵众,三至广陵,皆无功而返,可谓不智矣。"
赵翼的分析很到位:长江天险,骑兵过不去。曹魏的长处是骑兵,东吴的长处是水军。要平定东吴,必须训练水军。曹丕不懂这个道理,光靠人多,三次都无功而返,这是不明智的。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里说:
"曹丕三次东征,皆至广陵而还,盖知长江之不易渡,而又不得不为此举,以示威武耳。其实徒劳无功,反使国力疲敝。"
吕思勉认为,曹丕知道长江不容易渡过,但又不得不做出征的姿态,展示威武。实际上徒劳无功,反而让国力疲惫。
这些评价,基本上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曹丕缺乏真正的决心和能力。
我的看法:失败是多重因素的结果
写到这儿,窗外天又黑了。
把所有线索串起来,我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曹丕伐吴失败,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条件不利、水军实力不足、后勤补给困难、时机选择不当、决心不够坚定、曹丕自身能力有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三次伐吴都以失败告终。
但如果非要说最关键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曹丕缺乏必胜的决心和敢拼的勇气。
他太谨慎了,太在乎得失了。
打仗这事儿,有时候就得拼一把。你不敢冒险,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曹操当年官渡之战,兵力远不如袁绍,粮草也快没了,照样敢孤注一掷去劫粮仓,最后赢了。
赤壁之战虽然输了,但曹操敢于南下,敢于冒险,这种魄力是曹丕没有的。
曹丕呢?兵力远超东吴,却三次都不敢真打,最后一次都没赢。
这就是差距。
当然,我也不能全怪曹丕。
客观条件确实不利,长江天险确实难过,东吴防御确实严密。
而且曹丕刚称帝,内部还不稳定,确实不能冒太大的险。
但历史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能克服困难,失败的人总有一堆理由。
曹丕属于后者。
从另一个角度看,曹丕伐吴的失败,客观上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如果曹丕真的灭了东吴,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蜀汉可能会更快灭亡,天下可能会提前统一。
但他没有,所以三国鼎立又持续了几十年。
孙权、刘备、诸葛亮、陆逊这些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丕的失败,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我想说的是:
曹丕伐吴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训。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丕明知道自己水军不行,还三次都选择从长江渡江,这就是不知彼也不知己。
第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佳时机是刘备和孙权刚开打的时候,可曹丕错过了。等到东吴打赢了、稳定了,再去打就难了。
第三,有勇有谋,敢于冒险。打仗不能太谨慎,关键时刻要敢拼。曹丕太怕输了,结果三次机会都浪费了。
第四,术业有专攻,用人要得当。打水战就得用擅长水战的将领,曹丕派的都是骑兵将领,怎么可能打赢?
第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曹丕末年多病,影响了决策和执行。如果他身体好一点,可能第三次还有机会。
这些教训,不仅适用于古代打仗,也适用于现代做事。
想成功,就得有决心、有勇气、有智慧、有准备。
缺了哪一样,都可能失败。
曹丕伐吴,就是最好的例子。
曹丕伐吴为何失败?说实话我也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
历史太复杂了,每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结果。
但至少通过翻史书、查资料、做分析,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曹丕不是个坏皇帝,但也不是个好统帅。
他有文采、有才华、有抱负,但缺乏军事才能、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果断决心。
在那个需要武功才能统一天下的时代,这些缺陷是致命的。
所以他三次伐吴,三次都失败了。
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至于如果曹操没那么早死,如果曹丕更有军事才能,如果曹魏的水军更强一些,会不会改变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就这样吧。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
1.继《书卷一梦》后, 李一桐又一新剧将袭, 搭档男主是男神
- 1

- 继《书卷一梦》后, 李一桐又一新剧将袭, 搭档男主是男神
- 2025-07-20
- 1
-
2.威尔逊连胜三局淘汰奥沙利文,上海大师赛四强将战赵心童
- 2

- 威尔逊连胜三局淘汰奥沙利文,上海大师赛四强将战赵心童
- 2025-08-05
- 2
-
3.仅因女儿一句话,周涛毅然离开央视,如今57岁再创佳绩
- 3

- 仅因女儿一句话,周涛毅然离开央视,如今57岁再创佳绩
- 2025-07-10
- 3
-
4.拉锯战VS持久战:战略博弈的本质区别,读懂战争与商战的制胜法
- 4

- 拉锯战VS持久战:战略博弈的本质区别,读懂战争与商战的制胜法
- 2025-07-18
- 4
-
5.锥子脸OUT了?成都世大运:圆脸礼仪小姐,才是咱老祖宗的审美
- 5

- 锥子脸OUT了?成都世大运:圆脸礼仪小姐,才是咱老祖宗的审美
- 2025-08-10
- 5
-
6.银丝烬夜里,小寒也愿同享这份美好安谧
- 6

- 银丝烬夜里,小寒也愿同享这份美好安谧
- 2025-07-04
- 6
-
7.建禄水晶玛瑙手链哪个系列最高端?探索奢华与品位的完美结合
- 7

- 建禄水晶玛瑙手链哪个系列最高端?探索奢华与品位的完美结合
- 2025-07-13
- 7
-
8.郭德纲带儿巡演亮相,偏心宠爱引热议
- 8

- 郭德纲带儿巡演亮相,偏心宠爱引热议
- 2025-07-29
- 8
-
9.叶帅女儿回忆叶剑英:与华国锋汪东兴策划解决“四人帮”
- 9

- 叶帅女儿回忆叶剑英:与华国锋汪东兴策划解决“四人帮”
- 2025-07-10
- 9
-
10.B-2轰炸机飞行员选拔,严苛标准让人咋舌,华裔女飞行员成焦点
- 10

- B-2轰炸机飞行员选拔,严苛标准让人咋舌,华裔女飞行员成焦点
- 2025-07-21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