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这不是让美国大而美,是让中国大而美

2025-07-17 15:06:43 172

大而美法案并不是让美国变得更强更美,而是让中国变得更强更美。

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纽约时报》说的。

当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法案削减穷人的福利,却给富人减税时,这篇却关注到这个法案对中美未来竞争的影响。

认为,未来的中美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就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又需要大量的能源。

特朗普的这个法案,除了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还削减了对新能源的补贴。

大而美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减少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同时大幅度降低高收入人士和企业的税费。

这样的遭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它加剧了的不平等,损害了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但《纽约时报》指出,特朗普的做法除了增加了美国的债务,根本没有给经济带来增长的动力。

更糟糕的是,这项法案不仅让美国没有变得更强,反而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领先地位。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这两个关键领域,美国正在逐渐优势。

这项法案还取消了电动汽车的税收减免,并大幅削减了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补贴。

特朗普公开表示煤炭是美丽的,并声称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这种短视的能源正在把美国推向一个危险的未来。

因为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科技竞争中,能源成本将成为决定的重要因素。

《纽约时报》明确指出,未来十年,中美科技竞争的焦点就在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而这背后则是大量的能源消耗。

据估算,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的电量相当于120个美庭一年的用电量,而中国的电价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供应是否充足、稳定且可持续,直接影响一个在AI领域的发展能力。

然而,大而美法案却选择削减对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持,继续扶持传统的化石能源产业,这无疑是在为未来的高科技发展埋下隐患。

中国在过去20年中,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无论是光伏发电、风能发电,还是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已经显现。

当美国还在为短期的化石能源利益争论时,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过去25年间,中国的发电能力增长了近10倍,从2000年的1000太瓦时增加到2025年的1万太瓦时;而美国同期的增幅不到50%。

现在,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40%,其中在风电、光伏和储能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种巨大差距并非偶然。

中国高度重视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制定了系统化的框架,全面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布局全球新能源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输出技术、标准和产能,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新能源供应链。

反观美国,在大而美法案的引导下,联邦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

根据美国能源公司的预测,这一可能导致到2035年美国电价上涨约50%,到2030年消费者的能源成本累计增加超过160亿美元,还可能导致83万个相关岗位的流失。

马斯克曾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之一,但他逐渐对特朗普的新能源表示不满。

他曾在多个场合批评特朗普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不足,并警告称如果我们不迅速过渡到清洁能源,我们将面临不可逆的环境。

马斯克的担忧并不是无的放矢。

他领导的特斯拉正是全球新能源的典范之一,其电动车、储能电池、太阳能屋顶等产品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过,由于美国联邦的不确定性,特斯拉在美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部分生产线甚至考虑向加拿大或欧洲转移。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的方向与科技进步的趋势背道而驰,哪怕拥有最顶尖的人才和技术,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美国在通过大而美法案自断手脚,那么中国则借助一系列战略部署,稳步推进科技和能源强国的建设。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在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和动力电池等领域已经实现全球领先。

统计显示,全球90%的光伏硅片来自中国,70%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企业生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大规模推进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和充电桩网络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属于谁,关键在于现在怎么做。

虽然大而美法案看似是在振兴美国经济,但从长远来看,它正在削弱美国在全球科技和能源竞争中的基础。

当一个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过时的产业模式中,而不是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时,它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

相比之下,中国依靠坚定的战略定力、系统的支持、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广阔的市场优势,正在逐步建立起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当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集会上喊让美国再次伟大时,他可能没意识到真正伟大的,不会在能源转型中自我束缚。

中美竞争的关键不再是关税壁垒,而在于谁能率先建立清洁、廉价、稳定的能源体系。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领先一个时代。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