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中国警示,荷兰持续挑衅:东南亚新厂扩建中,一年后取代中国

2025-11-23 06:46:24 155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Nexperia的品牌,可自从闻泰科技控股之后,就变成了中荷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去年底,美国把闻泰科技加入实体清单,限制技术出口,结果直接把火烧到荷兰头上。荷兰政府一看,担心技术可能会流向中国,便开始干涉企业的运作。

到2025年10月,荷兰正式出手,接管了安世半导体部分运营权,宣称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没想到,10月26日,晶圆供应就被断掉了,这玩意儿可是东莞工厂制造功率芯片的关键原料。东莞那边主要负责封装测试,要是没有晶圆,整个生产线都停摆了。一时之间,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一下子乱成一锅粥,许多欧洲汽车厂商的零配件供给都跟不上了。

中国商务部也没闲着,11月4日就宣布了,说荷兰抢了企业控制权,还不听咱们在布鲁塞尔跟他们商谈时提出的合理要求,直接断供,搞得半导体市场一阵动荡。商务部特别强调,荷兰得负责这事,别再干涉企业内部的事情,要拿出建设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要是荷兰继续这么搞,咱们也不客气,得硬碰硬。

实际上,安世中国早就谋划好了,除了闻泰旗下的上海鼎泰匠芯能出货晶圆之外,无锡新洁能和杭州士兰微也都表态说能满负荷供货。这些国产企业设备齐全,无论是8英寸还是12英寸的晶圆,都能搞定,保证供应链不出问题。中国商务部还表示,要是芯片短缺严重的话,可以跟中方谈申请豁免出口限制。德国的车企也迅速响应,大众、宝马这些大牌一听,立刻递交申请,想避开断供带来的麻烦。

不过,欧盟的规矩挺严,想把晶圆送过车规级认证,手续繁琐,要经过高温测试、可靠性验证啥的,得折腾半年到一年多时间。安世中国正赶紧搞这个,估摸着到2026年才能搞定,稳住供应。芯片价格也跟着上涨,功率器件市场的报价涨了两成左右。

荷兰总部这次挺不安稳,11月3日又发邮件给客户,语气挺吓人,说中国工厂啥时候交货还说不准,本土晶圆的质量也没法保证,还把断供说成是不可抗力一样。信里面还透露,他们正在扩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工厂,大概一两年后,能把东莞的封装测试产能给替代了。

欧洲的媒体可不买这套,觉得这扩建的方案根本远水难解近渴,建个厂得一年多,投产还更得磨合。目前唯一靠谱的办法,还是靠外交来谈。德国的汽车厂气得不行,已经向中国申请求免,还给荷兰出了最后通牒:11月10号之前如果不解决问题,就跟意大利、法国一起推欧盟接管欧洲的晶圆厂。荷兰为什么还硬撑着?背后其实压着美国的手,特朗普时代就把这当作对华的筹码,没有点头,荷兰只得咬紧牙关忍着,管别人咋想。

安世的问题可不是第一次爆发,自从中荷半导体的恩怨就跟闻泰收购安世起跑哩。那是在2018年,闻泰砸了大把钞票拿下安世,瞬间成为功率器件的龙头企业。安世的主打领域是汽车和工业用芯片,市场份额在全球都算不错。可到了2023年,美国商务部把闻泰拉进了实体清单,说是涉军用技术的风险,事儿就变得复杂了。

这一下子,Nexperia可就受限制了,想用美国的技术,不得不跑去申请许可。荷兰政府也不含糊,2024年开始加严审查,今年10月更是直接出手,叫板理由就是国家安全。接管一开始,他们就把向中国工厂的晶圆出口给冻结了,汉堡和曼彻斯特的工厂,也不再发货。至于东莞那边,一个年产上亿芯片的工厂,一旦断供,库存也就撑不了多久,顶多几个日子。

中方反应挺快,安世中国直接转向本土供应链。上海鼎泰匠芯呢,是闻泰的自家队伍,晶圆制造线还是挺先进的,能生产高压MOSFET。无锡新洁能专门搞功率半导体,年出货量也不小,跟安世的规格还挺对应。杭州士兰微在硅基晶圆方面有经验,能帮忙弥补产能缺口。这帮企业一联手,短时间内就把供应搞定了。

商务部一发声,德国企业申请豁免的情况也露出点端倪。大众想要买100万块功率模块,宝马则是50万只IGBT。法国雷诺、意大利菲亚特也踊跃跟进。这豁免制度其实是中方出口控制措施中的一环,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的产品放行,方便企业应急。

认证流程本身挺折腾的,AEC-Q100标准涉及振动试验、高温老化、湿度检测等好几关卡。安世中国团队集体出动,提交样品后不断改进设计,打算把整个周期压缩到6个月左右。不过市场情况早就变得乱糟糟的了,芯片价格从每件2美元涨到了2.3美元不说,还出现了欧洲车厂减产的情况。德国工业联合会预测,到2025年底,产量可能会减少10%。

荷兰那边寄来的信件让人特别着急,10月29日寄来的第一封,说合同出了点问题;11月3日的信又提到东南亚那边在扩建。马来西亚槟城那边,用空闲的地盘搞新线,激光标记、自动检测设备都进场了。菲律宾克拉克厂也在增加测试产能,打算把产量翻一番。一年之后,这些厂家都能接东莞的订单,荷兰方面说这样能让供应链更独立一些。

媒体嘴皮子挺多,Reuters说建厂得花至少12个月,设备采购和调试搞下来,时间肯定不短。芯片缺货可能得拖到2026年,基本成定局啦。德国发来了最后通牒,11月5日前必须搞定,否则欧盟会插手处理。欧盟内部吵得挺凶,法国不满荷兰,这让本身就脆弱的联盟更不稳。荷兰坚持着,背后其实也掺了美国的影子。到 2024年12月,实体清单要再扩,特朗普用这个压中方贸易谈判,发出信号,供应链的压力都往荷兰等国家身上转嫁了。

全球供应链本就不算稳,疫情后情况变得更加脆弱。安世的事件提醒我们,企业跨国合作很容易受到政治干预的影响。荷兰那边无视中方的警告,继续在东南亚扩建工厂,想试图脱钩。可是,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弱,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技术水平跟不上中国。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产业虽然有,但规模小得可怜;菲律宾的物流又差得让人头疼。扩建的效果什么时候能出来还得看,一年投产难度大。欧洲汽车行业受到打击最厉害,德国出口严重依赖芯片,芯片短缺直接拖累整个经济。

随着中国本土化进程的加快,本土供应商逐渐崛起。士兰微等公司技术飞速提升,晶圆良率也不断提高,显现出实力。有越来越多的豁免申请,说明欧洲企业其实还是依赖中国的供应链。荷兰的做法引来了不少批评,欧盟的伙伴们也觉得不爽。意大利和法国都支持接管,担心供应链被打乱。荷兰寄希望于美国点头,但时间拖得越久,自家企业反而亏损惨重。Nexperia的市值下滑,闻泰的股价也摇摇欲坠。到了这份上,荷兰还拿着那块烫手山芋,正等着看谁先忍不住眨眼。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