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回国6天就去上海,一个红包,藏着与汤淼17年的故事

2025-10-10 02:20:38 180

讲真,有时候一张照片比一部电影还有劲儿。

郎平那张和汤淼的合影,刚在社交平台刷出来的时候,我正琢磨着晚饭是点麻辣烫还是轻食沙拉,结果这照片一出来,我脑子里那点关于卡路里的纠结瞬间灰飞烟灭。

照片不复杂,就俩人,一张桌,一杯水,外加一个红得有点晃眼的红包。

但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画面,愣是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像被人用温水冲了下心脏,酸酸的,涨涨的。

铁榔头,咱们的郎导,9月19号刚从美国飞回北京,估计倒时差的迷糊劲儿都还没过呢,转身就跳上了去上海的高铁。

这可不是去参加什么高大上的论坛,也不是给哪个金主爸爸站台,就为了见一个人,一个她惦记了十几年的“老朋友”。

这行动力,比她当年在场上扣球还干脆。

照片里,郎导穿着那件我们都眼熟的奥运T恤,袖子随意卷着,笑得特舒展,眼角的皱纹都像荡开的涟漪。

她对面坐着的,就是汤淼。

他端着水杯,手指因为用力有点发白,但脸上的表情是松弛的,是那种见了亲人才会有的、卸下所有铠甲的安然。

最扎眼的,还是桌上那个小红包。

说实话,这年头红包这东西,有时候挺俗气的,但摆在这儿,就觉得它方方正正,特有分量。

这里面包着的,哪是几张纸币啊,分明是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的念想。

这事一出来,网上评论区直接“泪奔”一片。

但我总觉得,光用“暖心”来形容,有点像用喝白开水的语气去描述一瓶陈年茅台,太轻了,咂摸不出里头的醇厚和后劲儿。

这背后,是一部浓缩了辉煌、坠落、坚韧和守护的编年史。

很多人可能早就忘了2007年之前的汤淼是谁了。

这么说吧,那时候的中国男排,汤淼就是那门最重的“意大利炮”。

他是接应,排球场上最需要天赋和想象力的位置。

我到现在还记得亚锦赛上他那个后三进攻,整个人跟装了弹簧似的,从三米线外拔地而起,手臂抡圆了就是一记战斧式暴扣,球砸在对方界内,“砰”的一声闷响,那是胜利的BGM。

还有多哈亚运会决赛,他膝盖磨破了,血顺着纱布往外渗,还在网前龇着牙跳起来拦网。

那时候的他,高大、英俊、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儿,好像天生就是要在空中飞翔的。

可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真不讲道理,它给你开的玩笑,能要人半条命。

就在2007年,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队内训练,一个下意识的救球动作,他头部着地——颈椎严重损伤,高位截瘫。

一个能在天上打球的男人,从此被死死地钉在了轮椅上。

整个世界,从3D瞬间变成了2D。

这一摔,摔碎了两段人生。

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是周苏红的。

当时,汤淼和周苏红是排球界公认的“神雕侠侣”,一个是男排的王牌,一个是女排的“拼命三娘”,简直是天造地设。

悲剧发生后,周苏红不离不弃,但汤淼为了不拖累她,硬是提出了离婚。

2011年,他们和平分手。

当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甚至还有些闲言碎语。

但人家俩人用行动打了所有人的脸——离了婚,却活成了最铁的亲人。

周苏红再婚生女,汤淼真心祝福;后来汤淼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汤臻臻,周苏红也时常带着孩子去看望。

这叫什么?

这就叫格局。

超越了小情小爱,是一种更高级的、叫“我们”的情感。

现在,我们把镜头拉回到郎平身上。

汤淼出事那会儿,郎导还在美国执教,俩人交集其实不多。

但从2013年她回国重掌中国女排帅印开始,一条看不见的线,就把她和这个困在轮椅上的年轻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几年的郎平,忙得像个永动机。

女排青黄不接,她得选人、定战术、抓训练,每天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

可就在她手机的备忘录里,始终有个固定日程:“去上海看汤淼”。

这不是官方任务,更不是作秀,就是一个长辈对晚辈最纯粹的挂念。

我听过一个细节,有一年临近春节,女排腊月二十八才放假,郎平直接从训练馆拎着个保温桶就去了高铁站,桶里是她亲手炖的鸡汤。

到了上海汤淼家,聊了俩小时,她又连夜坐末班车赶回北京,就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训练。

这就是人情味儿,是体育这个名利场里最稀缺的东西。

这圈子现实得很,你当红,你是世界冠军,身边全是鲜花和掌声;可一旦你从高处摔下来,还愿意弯腰扶你一把的人,真没几个。

郎平,就是那个愿意弯腰的人。

2015年,中国女排在日本拿到世界杯冠军,重回世界之巅。

颁奖典礼上,汤淼就坐在观众席的前排,坐着轮椅。

郎平领完奖,一眼就看见了他,她拨开身边庆祝的人群,径直走过去,紧紧握住他的手,拍了拍他的手背。

俩人啥也没说,一个眼神,就都懂了。

那一刻,汤淼笑得比谁都灿烂。

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的战友们,替他,也替所有为排球付出过青春的人,拿回了那份荣耀。

从那时起,大家就都明白了,郎平和汤淼之间,早就不只是教练和队员了。

那是一种经历过巅峰和谷底之后的惺惺相惜,是看到你掉进泥潭,非要伸手拉一把的执拗。

2017年,汤淼的女儿汤臻臻出生,郎平又去了。

当时女排正在备战世锦赛,训练计划精确到分钟。

她硬是请了半天假,带着助手安家杰跑了一趟上海。

她蹲在婴儿床边,逗着那个小小的生命,对汤淼说:“这孩子眼睛真亮,像你。”

现在,小臻臻都快8岁了,会奶声奶气地问爸爸:“郎平奶奶什么时候再来呀?”

郎平也真把她当自家孙女疼,上次去还带了本排球漫画,蹲在地上给小姑娘讲自己年轻时候打球的故事。

所以你看,这次落地6天就直奔上海,根本不是什么一时兴起。

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她在社交平台上写:“老友相聚,话总说不完。”

多朴实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十几年风雨无阻的坚持。

那个红包,与其说是一份心意,不如说是一个信物,一个承诺的符号。

它在说:“我没忘了你,我一直记着你当年在场上飞的样子,也心疼你现在的难。不管我在哪儿,不管我多忙,我心里有你这个位置。”

这份情义,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戳人心。

体育圈最不缺的就是逆风翻盘的剧本,但我们往往只盯着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却忽略了那些从高处坠落后,在泥潭里挣扎的普通日子。

汤淼这十几年,才是另一种“奇迹”——他没有被命运打垮,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笑着面对生活,甚至拥有了可爱的女儿。

这份乐观背后,除了他自身的强大,难道不也有一部分力量,来自于像郎平这样的人,年复一年,给予他的温暖和底气吗?

郎平这一趟上海行,看似简单,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圈子里最可贵的东西。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坠落,而是在坠落后,依然有人愿意为你张开双臂;真正的成功,不是赢了多少比赛,而是当你脱下战袍,还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地喊你一声“朋友”。

这,才是郎平回国6天就奔赴上海的全部答案。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