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声令下,日韩迅速行动,以牙还牙不留余地

2025-07-21 08:37:21 196

深秋的东亚,空气薄得像刀锋。两场紧密衔接的大规模军演,几乎是同时拉开了架势,搅动起一股难以捉摸的战略暗流。整个地区,仿佛被置于一座摇摇欲坠的天平之上。先是十月二十号,韩国年度“护国”演习在江原道铁原郡启动。地点选得毫不含糊,紧贴着军事分界线,意图直指北方。这场演习持续二十天,海陆空精锐尽出,演练场景包罗万象,其中“应对敌方挑衅攻击”科目尤其扎眼。

更引人注目的是驻韩美军的深度介入。他们不仅参与,甚至直接演练与假想敌正面硬刚。这已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联合演习了。从去年开始,美国在这场名义上的“护国”军演中明显加戏,将其塑造成一个对朝鲜极限施压的舞台。自打朝鲜炸毁联络办公室、切断几乎所有跨境通道后,韩国尹锡悦政府就摆明了“以牙还牙”的姿态。这次军演,便是这种强硬策略的生动体现。韩军似乎对自己近年来发展的武器——比如玄武-5弹道导弹和KF-21战机——信心满满,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攻性。

他们的决心溢于言表,甚至公开喊话:朝鲜任何危及韩国国民安全的举动,都可能导致其政权的终结。这种充满火药味的表态,让半岛上空的紧张气氛瞬间凝固。“护国”演习启动还没满三天,另一场大戏在日本开锣了。十月二十三号,美日“利剑”联合演习正式展开。这场两年一度的演习,今年规模尤其庞大,总兵力高达四万七千人左右。

其中,美军出动了一万四千人,日本自卫队更是倾巢而出,约三万三千人。不仅如此,甚至有消息说,美国的另外两个重要盟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可能派兵参与到这场演习中来。“利剑”演习的地理跨度相当惊人,从北方的北海道,一直延伸到南部的九州、冲绳、鹿儿岛等地。而这次演习最令人侧目的是,日本防卫省史无前例地决定大规模征用民用机场和港口进行兵力投送。

防卫省给出的解释是,自卫队和美军现有的军事设施已经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实战动员的需求。这种强调“贴近实战”的姿态,尤其是在靠近俄罗斯远东重要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北海道进行演练,触动了谁的神经,不言而喻。

果不其然,“利剑”演习的消息一出,俄罗斯立刻表达了强烈抗议。如果说韩国“护国”演习的矛头主要指向朝鲜,那么日本“利剑”的锋刃则指向了更为广阔的区域,明显针对着中国和俄罗斯。

这两场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的演习,背后其实是同一个导演——美国。华盛顿的意图已经无需遮掩: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在亚太地区高调展示一个经过强化的美日韩同盟,并试图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三边联合作战机制。眼下的朝鲜半岛问题,在美国的亚太战略棋局中,或许只是用来牵制对手、开局布阵的第一步棋,或者说是一道开胃菜。这场精心策划的联盟升级,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已进入快车道。

二〇二二年八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的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被许多人视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那次会晤中,三国领导人同意全面加强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并明确约定,此后每年都将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和三边领导人会晤。对美国来说,推动这一切可谓是一石多鸟。然而,一个由三边构成的结构,虽然在几何学上被认为是稳定的,但在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这种稳定性却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与变数。

驱动这一切的,除了华盛顿的全球战略规划,还有韩国国内政治的风向转变。尹锡悦之前的几任韩国总统,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大都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但尹锡悦上台后,韩国的外交政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积极靠拢美国,奉行一条旗帜鲜明的亲美路线。韩美关系迅速进入了深度捆绑的状态,双方的互动频率之高令人咋舌。

据媒体统计,尹锡悦上任到去年六月底,与美国总统拜登不仅实现了互访,更在各种多边场合共同出席了多达十七次。韩美关系已经升级为所谓的“全球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尹锡悦甚至宣称,这是一种“以核为基石的同盟”。日本的情况则与韩国有所不同。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的军事力量重建,从一开始就是在美国的扶植和管控下进行的。如果说韩国是主动向美国靠拢,那么日本则更像是被美国一手지정的“亚洲代理人”。

当然,美国的援助并非免费的午餐,华盛顿自然期待日韩能在关键时刻有所回报。例如,美方已在与两国密集商讨,计划利用日韩的造船厂为美国军舰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保养。一旦这项计划落地,无疑将极大增强美军在亚太地区持续作战和部署的能力。这等于给美国这艘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巨舰,找到了两个重要的岸基补给站。

然而,这个表面看起来坚固得像“铁三角”一样的同盟,内部却布满了历史遗留和现实交织的裂痕。日韩两国因为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长期以来摩擦不断,龉龃丛生。二〇一八年,韩国最高法院判决日本企业须为二战期间强征劳工进行赔偿,两国关系因此急剧恶化。日本随即发起贸易制裁,限制了三种对韩国半导体产业至关重要的材料出口。

作为反击,韩国方面也愤而宣布终止《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这一连串操作,一度让居中协调的美国焦头烂额,这个脆弱的同盟险些当场瓦解。直到尹锡悦上台,才以一种在韩国国内极具争议的方式,试图缝合这些历史裂痕。他提出的所谓“第三方代偿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让韩国企业掏钱赔偿本国的受害劳工,而不是让日本企业直接赔偿。

这种做法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不满和批评浪潮,许多民众认为政府为了改善对日关系,牺牲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只是由于近期朝鲜的强硬姿态加剧了半岛紧张,这股强烈的反日情绪才暂时被压了下去。这种靠外部威胁来强行维系的内部团结,其根基究竟能有多深?一旦外部威胁减弱或消失,这些被掩盖的裂痕是否会再次爆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美国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在亚太加紧军事部署,也与其国内政治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随着特朗普在选战中的优势日益明显,外界普遍预期,一旦这位前总统重返白宫,他那套尖锐而不可预测的对华政策将再次启动。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对抗,乃至东西方阵营的紧张关系,都有可能全面加剧。特朗普已经毫不掩饰地表示,如果他再次入主白宫,将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在军事上,他也绝不会手软。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美日韩三国抱团取暖似乎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但问题是,这种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牺牲的捆绑关系,究竟能持续多久?美国奉行的是“美国优先”原则。为了配合美国的战略,日韩两国已经或正在为此牺牲大量自身利益。它们的民众,是否会无限度地容忍这种牺牲?这种单方面的付出,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内部的反弹力量将不容小觑。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美国或许低估了自己对亚太局势的实际掌控力。华盛顿或许希望通过在亚太地区制造摩擦和紧张,来牵制和消耗中国的精力,以此挽回其在中美长期竞争中的某些颓势。可是,一旦朝鲜半岛的局势真的失控,第二次朝鲜战争不幸爆发,其连锁反应将是全球性的。根据《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国有义务帮助朝鲜抵御外来侵略。而俄罗斯与朝鲜新近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同样规定了盟友之间的义务。

届时,中美俄这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将被直接或间接卷入一场可能极其惨烈的地面战争。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也是对全球和平的终极威胁。这其中最不可预测的因素,恰恰是那个被美国及其盟友步步紧逼的朝鲜本身。朝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核能力。在那个狭小而敏感的半岛上,任何一枚核弹的意外或非意外爆炸,都可能成为点燃全球核战争的火星。

这样的结局,没有人愿意看到,也没有人能真正从毁灭中幸存。美国在亚太地区已经不再拥有过去那种绝对的军事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刻意制造军事摩擦未必是其最好的战略选项。

更何况,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在悄然抬头,这个被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盟友,其自身的野心也在同步膨胀。美国今天还能牢牢掌控在手的棋子,明天是否会掉转枪口,反噬曾经的棋手?当权力与野心膨胀时,谁又能保证它永远听从指令?玩火者,切勿引火烧身,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