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禁止“一口价”,8公里10元订单仍出现,司机无奈接单

2025-08-26 17:56:10 183

最近,在古都西安发生了一件挺耐人寻味的事儿,它关系到我们很多人每天的出行,也关系到那些在城市里奔波的网约车司机师傅们的饭碗。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通知,明确要求网约车平台不能再搞“一口价”和“特惠单”这种低价活动了。

按理说,这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对司机们来说,感觉像是盼来了行业的春天。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禁令下达的第二天,就有司机师傅在手机上接到了一个“八公里十块钱”的订单。

这就让人纳闷了,白纸黑字的政策通知,怎么到了现实里就好像没起作用呢?

这道政策和平台推送的订单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咱们先来看看这份让司机们欢欣鼓舞的通知。

在八月十八号,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一个文件,核心内容就是规范网约车平台的经营价格行为。

文件里的话说得很重,直接指出,最近有很多出租车司机投诉,说网约车平台搞的“一口价”、“特惠单”活动,属于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把整个市场的规矩都搞乱了,也损害了司机们的合法权益。

所以,管理部门要求各个平台从八月十九号零点开始,立刻停掉这些低价活动。

这消息一出来,在司机群体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当时很多司机师傅正在充电站给车充电,看到群里转发的新闻,都觉得扬眉吐气,感觉自己的辛苦和抱怨终于被看到了,被听到了。

他们觉得,这下子总算不用再接那些跑一趟下来可能还亏本的订单了。

然而,这份喜悦的保质期实在是太短了。

就在政策正式生效的第一天,现实就给了这些司机师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位在高德平台接单的司机师傅就说,他当天上午就接到了好几个特惠单,最夸张的一个,就是那个“八公里十块钱”的订单。

我们不妨来简单算一笔账,看看这个价格到底有多离谱。

八公里的路程,在西安这样的城市里,不算上下班高峰期,开车怎么也得二十分钟左右。

这十块钱,平台首先要抽走两到三成的佣金,我们就按百分之二十五来算,平台拿走两块五,司机到手七块五。

这七块五毛钱,司机要承担什么呢?

车辆的电费或者油费、保险费、保养维修费,还有车辆本身的折旧损耗。

现在开网约车的大多是新能源车,综合算下来,每公里的成本大概在五六毛钱,八公里就是四块到五块钱。

这么一减,司机师傅辛辛苦苦跑二十分钟,挣到手的可能就两三块钱。

这还没算上去接乘客那段路的空驶成本,要是再遇上堵车,那这一单基本上就是白干,甚至是在自己掏钱为平台和乘客服务。

面对这么不合理的订单,司机们为什么不直接拒绝呢?

这就是平台规则的厉害之处了。

在平台的系统里,司机有服务分、接单率这些考核指标。

如果你频繁地拒绝订单,尤其是平台推送的“特惠单”,你的这些分数就会下降。

分数低了,系统就会认为你不是一个“优质”的司机,接下来派给你的订单可能就会更少、更差。

所以,很多司机师傅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为了能继续接到单子维持生计,往往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这些亏本买卖。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平台用低价吸引了乘客,然后通过规则把低价的成本和风险转嫁到了最底层的司机身上。

司机们陷入了“多劳难多得”的困境,跑得越勤,接的单越多,可能亏得也越多。

那么,面对政府的禁令和司机的困境,平台是什么反应呢?

据司机师傅说,他特意去查看了平台的公告,根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暂停特惠单的通知。

平台那边显得静悄悄的,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媒体去采访了一些平台内部人士,得到的回答很坦诚,但也让人心寒。

他们说,低价订单是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利器”,是吸引用户的法宝。

如果停掉,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

他们也承认合规是底线,说“正在调整计价模型”。

可是,这句轻飘飘的“正在调整”对司机来说太苍白了。

司机们每天一睁开眼,车贷、房租、电费、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这些账单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因为平台“正在调整”就推迟收款。

平台的战略调整期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但司机们的钱包可能连一天都等不起。

其实,西安市的这个监管措施并不是个例。

放眼全国,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地方都在对网约车市场的低价竞争问题出手整顿。

比如在广东清远,当地管理部门约谈了滴滴、高德等平台,要求他们优化派单规则,不能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在河南开封,也约谈了平台,要求不能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搞竞争。

江西鹰潭更是直接要求全市的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

这说明,网约车行业长期以来的“烧钱”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各地监管部门的普遍关注。

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一个方法,既能让这个新业态健康发展,又能保障从业者的基本权益,维护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这并不是要打压谁,而是想把行业从野蛮生长的阶段,引导到规范发展的轨道上来。

当然,这件事也牵动着乘客的心。

对于取消“特惠单”,司机们普遍是拍手叫好,但一些乘客却有不同的看法。

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就担心,以后上下班的交通成本要增加了。

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谁都希望出行能更便宜一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司机和乘客的利益,难道真的是对立的吗?

表面上看,司机想多挣钱,乘客想少花钱,取消低价单,好像是司机得了好处,乘客吃了亏。

但实际上,真正的矛盾点可能在平台身上。

一个健康的出行市场,绝不应该建立在压榨任何一方利益的基础上。

如果司机长期处于低收入、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服务的质量和行车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呢?

一个合理的价格,应该既能让司机有一份体面的收入,能安心地把车开好,也能让乘客享受到安全、可靠的服务。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

或许,平台应该从自己高额的抽成里让出一部分利,而不是简单地把司机和乘客推到对立面,让他们在低价的泥潭里相互博弈。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整个行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但从政策出台到真正落地,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平台拿出真正的诚意和行动,也需要监管部门持续的监督和跟进。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