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高职务的蒋介石亲属是谁?他表弟1950年已任副部

2025-10-26 07:53:29 52

1949年以后,蒋介石在大陆的亲戚中担任官职最高的那位,应该是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他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行政职务。

这个人,按照辈分算的话,是蒋介石的“表弟”,在新中国成立仅仅一年的1950年,就已经升到副部级别的岗位了。

他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竺可桢就这么被推崇。

一边是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领袖,一边是在北京中科院搞研究的副院长,俩人竟然还是有亲戚关系的表兄弟呢。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波澜起伏、震撼人心的故事呢?

蒋介石的表弟

得从蒋介石的妈妈王采玉哪儿说起才行。

这“表兄弟”的关系,并不是血脉相连,而是起源于旧中国的宗族规矩和礼仪。

在嫁给蒋介石父亲,蒋肇聪之前,王采玉其实还经历过一段婚姻,她曾经和一位姓竺的男子结过婚。

可惜的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和孩子都相继去世了。

这位竺某,正好跟竺可桢的父亲属于“未出五服”的同族兄弟。

“未出五服”在江浙一带的家族观念中,代表着还是挺近的亲戚啦。

基于这个情况,蒋介石作为王采玉的儿子,跟竺氏家族的竺可桢,从关系上来说就是表兄弟了。

后来蒋介石跟竺可桢一见面,聊起家世渊源的时候,发现他们俩其实是表兄弟,立马就认了竺可桢这个“表弟”。

这也成为蒋介石以后非常信赖竺可桢的感情根基,还为竺可桢接下来十三年掌管浙江大学的传奇人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线。

1936年,浙江大学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

当时浙江大学的校长郭任远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学生运动,差点让学校陷入瘫痪状态。

想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干净,得找个既有名望、还能压得住场的主儿。

蒋介石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竺可桢这个名字。

一开始,他对担任大学校长这种费劲又不讨好的人事岗位是拒绝的。

可是,蒋介石的邀请可不是那么容易拒绝的。

竺可桢最终还是去见了蒋介石,但他没有唯唯诺诺地接受任命,反而提出了三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的条件:

这三条条件,一个比一个像是在直接挑战蒋介石的权威,真是挺震撼人的。

特别是第二条“用人不受干涉”,简直就跟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路线在唱反调,挺有意思的。

大家都觉得蒋介石肯定会当场大发雷霆,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听完之后,居然一口答应了所有条件。

于是,竺可桢就这样坚持了整整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竺可桢充分发挥了这层“表弟”的关系,却依旧坚守着学者的原则底线。

他凭借蒋介石的信任,为浙江大学争取到了充裕的经费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他硬扛住了压力,聘用了不少思想比较先进、甚至被国民党划为“危险分子”的学者,比如后来成了知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就在这种怪异的政治平衡中,竺可桢专心致志,把浙江大学打造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术圣殿。

他定下了“求是”的校训,重点提倡严谨的科学态度。

抗战一爆发,他就带着全校师生,搬运了2000多箱图书和仪器,跋涉了超过2600公里,演绎了一场壮烈的“文军西征”,最终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坚持办学。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中有超过50位后来成为两院院士,被英国知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

1949分道扬镳

当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蒋介石在撤退到台湾之前,动员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学人”行动,想把大陆的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全部转移到台湾。

竺可桢,当然是那份名单当中最关键的几位之一。

1949年,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当时担任浙江民政厅长的阮毅成,叮嘱他一定要转告竺可桢和另一位知名人物陈叔通: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有意愿去台湾,就会立即安排专机到杭州接他们。

竺可桢听完后,几乎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就一句话拒绝了。

教育部长杭立武专门从上海跑过来想做工作,竺可桢却说家人在杭州,婉言谢绝了。

他那位老朋友、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傅斯年也过来帮忙说情,结果也是没有成功。

甚至连蒋经国都亲自出面去帮忙了。

据蒋经国的日记里写的,他曾用父亲蒋介石的名义请求竺可桢去台,但竺可桢还是毫不动摇。

在1949年5月6日,杭州即将解放的前一天,竺可桢在上海街头偶遇蒋经国,蒋经国拼尽最后努力,然而竺可桢还是坚决地再次拒绝了。

反复劝说都没效果,国民党方面终于放弃了,再把竺可桢列入了“和平分子”的黑名单。

当时很多人觉得竺可桢的决定真是让人难以琢磨呀。

一方面是“表哥”的私人飞机和奢华生活,另一方面是前途尚不明朗的新政权。

他那朋友阮毅成、傅斯年,都去了台湾,在那儿也是担任要职。

他为何偏偏坚持留下来呢?

或许,在竺可桢心里,学者的根,就得深深扎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

他一辈子的努力都献给了浙江大学,也全心投入到中国的科学事业当中。

对他来说,离开这片土地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他心里坚持的,并不是哪个政党或某一家人,而是这个国家以及这里生活的老百姓们。

那张1949年的机票,最终成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路的分界点。

竺可桢选择留在这里,迎接一个全新立起的中国。

杭州解放之后,竺可桢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老师和学生去迎接解放军代表,还把整个学校的财产明细都整理好,然后一股脑儿递交过去啦。

没多久,他就接到通知要北上,加入新中国科学领导机构的筹建工作。

到1950年,竺可桢正式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行政级别达到了副部级别。

这个位置,是留在大陆的蒋介石亲戚中,最高的一个。

他和郭沫若、李四光这些人一块规划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路线,还主持建立了地理研究所,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全面考察。

他用毕生的知识付诸行动,写成了《物候学》这本书,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1962年,已经72岁的竺可桢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算是完成了他一生信念的最后归宿。

1974年,竺可桢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辞世,享年88岁。

这对曾经被命运紧紧联结的“表兄弟”,最终在历史的巨浪中走向了各自的结局。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