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这操作真有意思:刚摁住安世,转头就来要稀土。

2025-11-23 10:23:40 73

最近这剧本,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欧盟那边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两行大字,翻译过来大概是这个意思:“哥们,那个安世半导体的事儿,咱就别闹大了,你看行不?哦对了,顺便把你家后院的稀土矿,多给我们匀点。”

我看到这消息的时候,差点没把手里的茶给喷出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一种左手拿着大棒要揍你,右手还伸过来要糖吃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这操作,简直比德云社的包袱还密集,让人一时分不清是该笑还是该气。

这事儿得从荷兰老铁说起。

前脚还在布鲁塞尔的会议上,慷慨激昂地谈着“自由贸易”和“规则”,后脚回到海牙,二话不说就把咱们一家辛辛苦苦收购的半导体公司——安世,给摁住了。

理由嘛,还是那个老掉牙的“国家安全”,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这波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在给大洋彼岸的某个“大哥”纳投名状。

荷兰,这个曾经靠着海上马车夫精神纵横四海的国度,如今活脱脱成了一个收保护费的马仔,这场景,多少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高潮还在后头。

就在荷兰动手的同时,欧盟内部正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为了那个宏伟的“绿色减排”目标,27个国家代表,在会议室里整整掰扯了18个小时。

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嗓子喊到冒烟,愣是没达成共识。

一边是心比天高的环保雄心,一边是鸡毛蒜皮的内部利益,这巨大的裂痕,简直就是“抱负差距”定律最生动的现场教学。

一个连自家屋里这点事都搞不定的联盟,却总想着在国际牌桌上当那个发牌的荷官。

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就在他们吵得天昏地暗的时候,另一边的中国,正在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处理着来自全球的稀土申请。

根据OECD的数据,欧盟内部做个决策的平均时间,是咱们的3.5倍。

这还只是平均数,碰上那18小时的“极限拉扯”,这差距得按光年算了。

欧洲企业递交了差不多2000份稀土进口申请,大部分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批复。

一边是无休止的内耗扯皮,一边是24小时内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效率问题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和“确定性”的对决。

德国大众汽车的生产主管,估计是全欧洲最能体会这种“对决”残酷性的人。

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盯着空了一半的零件仓库发愁。

因为稀土审批的延误,他们家最火的新能源车型ID系列,在德国本土工厂被迫减产了整整三成。

这位老兄实在是坐不住了,对着媒体公开喊话,让德国政府“必须自己拿主意,不能总看华盛顿的脸色”。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充满了被现实毒打后的清醒。

一个全球汽车业的巨无霸,居然被几撮“工业味精”卡住了脖子,这画面,讽刺感直接拉满。

所以你看,现在欧盟跑过来说“希望中方不要将安世问题闹大”,这话听着就特别没底气。

这就像一个小孩,抢了你的玩具,还理直气壮地让你把剩下的零食也分给他,因为他觉得“我抢你是应该的,但你不给我就是你的不对”。

这种双重标准玩得炉火纯青,自己制裁别人的时候,高举“国家安全”大旗,义正词严;轮到自己被管制了,就开始哭诉“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

合着这全球供应链,就得是你家开的呗?

说到底,欧盟的悲哀,不在于它实力不济,恰恰在于它空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先进的技术,却丢了最宝贵的“自主灵魂”。

它像一个被抽走了脊梁骨的巨人,外表光鲜,内里却虚弱不堪,只能随着别人的指挥棒起舞。

当美国需要它当“打手”时,它就得硬着头皮上;当发现自己也要挨饿时,又得回头来赔笑脸。

这种在“帮凶”和“求助者”之间反复横跳的角色,演多了,自己都容易精神分裂。

基辛格博士前阵子就说过,美国正在系统性地疏远盟友,而中国正在系统性地赢得朋友。

这话不是没道理的。

世界需要的是稳定和预期,是一种“确定性”。

中国现在提供的,正是一种“有条件的确定性”——遵守规则,平等合作,你就能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

而美国提供的,则是一种“不确定性”的霸权,今天心情好给你减点关税,明天不高兴了就直接把你踢出局。

对于那些在供应链中断的泥潭里摸爬滚打的欧洲企业来说,中国的这种“确定性”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看到,当中美关系稍有缓和,风向一变,欧盟委员会的官员就立马出来放风,说已经和中国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

这“见风使舵”的速度,堪称一绝。

当欧盟的外交官,在北京的稀土通道前排队时,他身后飘扬的是27面国旗。

可惜,没有一面能为他的谈判,增加哪怕一分的底气。

这才是最深的悲哀。

成年人的世界里,糖果和巴掌,从来都不是分开给的。

想要糖,就得先想想自己挥出去的巴掌,打得究竟是谁的脸。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